網頁

2012年11月6日 星期二

101-1北模(二)作文第二題--文意分析:始得西山


 ()
      王安石從他登高體悟出了:「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即是若心靈修養高於世俗層面,就不必擔憂被小人遮蔽了眼前視線。
柳宗元從登高一事體悟出:「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即是高潔之人必定會在泛泛之輩中顯露他的清高,而和眾人有所不同。
()
       柳宗元在官場上經歷了風風雨雨,被貶到偏遠地區,心中充滿悵然並帶有恐懼,直到他看到了培塿間的高山獨立其中,彷彿鶴立雞群般的景象,而激勵了他消極已久的心志。
    他將那座高山比喻成自己,而陷害他的宦官就是那些不起眼的小土堆。高山在小土堆中屹立不搖地佇立其中,就好比自己高尚的心出淤泥而不染。
    在最末段的「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即表達柳宗元對世塵的豁然開朗與願意和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心情,拋開紛亂中帶來的憂慮與恐懼,沉浸在萬物的懷抱之中。(302 19 李俐蓉)

().王安石的登飛來峰利用自己登上飛來峰的經歷,闡明心中的抱負,為了完成變法,對國家盡一份心,他不怕朝中小人的誣陷,就是要把國家推向顛峰。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遊記就由遊歷西山、登山的過程,體悟到自己應抱持開闊胸襟、放下過去、重新出發。

().柳宗元因為與朝廷當權者立場不同,被貶到永州,一開始遊歷永州奇異山水的目的只是飲酒作樂,放浪形骸,但在登上西山的高峰時,他有了全新的體悟:西山之高聳,代表自己不與朝中小人同流合汙;西山周圍氣象之變化,使他了解到事情變化的快速。他的心中對自己生命的際遇會產生全新的定義與解釋使他自己的心胸能更加開闊、圓滿。(302  12 游皓宇

  ()
      王安石藉由登高體悟到不畏前方困難而繼續往前的動力;而柳宗元則領悟到心靈的釋放,並且將心境與西山之美結合、融為一體。
()
       柳宗元因為政治上的迫害,而遭到貶官。起先,他也曾經鬱悶,終日與朋友上高山、入深林、飲酒解除他心中的情緒,並且消極的認為,他已遊覽過所有的高山,直到登上西山之後,看見山下的景色,才了解到西山的特殊之處,最終,他得以將心境轉變,由消極轉為豁達開朗,還把這種心境與西山進而合而為一,展現出其心凝形釋,與萬物冥合,豁達開朗的人生觀。(307 14 鍾亞峻)


  
〈一〉
      王安石的詩中透露著不畏小人的這種情懷,藉著登高敘述自己的高尚,只因自己在最高的山頂,所以一望無際,不會被小人遮蔽了雙眼;柳宗元的登高遊記描述自己不願與培塿同流合汙的決心,與大自然合為一體,不願被世俗塵埃所污染。
〈二〉
       柳宗元被貶永州司馬,是帶罪之身,何時會再被貶被殺都不知道,在恆惴慄的情況下寫下此篇文章。登上西山後才發現西山的美及其「特質」,西山的高就如同他自己的清高,和那培塿成了明顯的對比,不願與小人同流合汙,寧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喝酒喝到不知日之入,最後的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代表他與大自然融合成一體,與陶淵明有相似的體悟,大自然是他的心之嚮往。(317 34 許芷瑄)


(一)
  王安石藉由登高眺遠,抒發自己的心境,並體悟到因為身處高點,縱使有小人,也無法阻擋他的抱負。而柳宗元則是以居高臨下的氣勢得到了心靈的解脫,明白自己的心境,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進而體悟自己的高潔是不同於小人的。
(二)
  被放逐永州的柳宗元,心中的抑鬱使他終日與酒為伍,加上需擔心項上人頭的去留,因此更無心於政事上。直到因緣際會下,看見了西山,便興起登上。攻頂時,心中的激動不言而喻,以「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點出自己的高潔。
  如同屈原,無法與世推移,只能望之興嘆,但柳宗元借景抒情,達到了超脫的境界。口中的酒不再嗆辣,而是順口甘甜,即使「蒼然暮色,自遠而至」,也遮不住柳宗元澄澈的眼,因為山之特出啊!(317 31 曹侃若)


()
       王安石因登高而體悟「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示出他的清高與正直,不害怕小人影響他改革的抱負。柳宗元則體悟到「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表現出他品性高潔,不與小人同流的心志,而達到心凝形釋,與萬物合一的境界。
()
       柳宗元在朝廷任官時,因永貞改革失敗而遭貶謫到永州,他的心情常處於恐懼不安,深怕朝廷會下達更嚴厲的懲罰,雖然想以遊玩山水來排解苦悶,但仍無法解除心中的憂愁。直到他發現西山的獨特,高聳於四周的小山丘,正如同他高潔的心志是遠遠高於朝中小人,無法被掩蓋。於是他能自在地徜徉自然,盡興忘歸。(31022高慈珩)

1 則留言: